最近在爱思想网上读了周宝松先生《道德平等、分配正义与差异原则》【1】的文章,在文章中周宝松先生分析论述了罗尔斯的收入差异原则并论述自己对社会分配问题的理论观点。
拉美国家在历史上曾是世界上的富裕国家,远比北美更富裕,直到19世纪的中期,美国虽然已经开始工业化,变得比较强大,但拉美国家仍比北美富。 中国改革短暂奇迹的制度基础是分权式威权制 造成中国改革前期的短暂奇迹的制度基础是分权式威权制,即把大量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引诱地方政府竞赛GDP增长速度,这是一个在威权制下曾经非常有效地解决各级地方官员激励机制的绝招。
长远地看,只要体制是威权主义官僚体制,就无法解决各级官僚的基本激励机制问题。文献里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以拉美国家为主的。我要强调,核心不是中等收入造成陷阱,而是制度造成陷阱。但是,政府绝对不能代替市场,政府代替市场,市场就死了。从中长期来看,体制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分权式威权制并不是新的体制,地方竞争也并不是改革才有的新机制。典型的例子是还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那些规模巨大的央企。从改革实践看,在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体制框架下很难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需要纵深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源要素价格,使资源要素价格真正反映稀缺程度,并实现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平等竞争获得资源要素,形成化解产能过剩、推动经济转型的强大体制动力。塑造有竞争、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为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面对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取代过去20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我国开启市场化改革新时代、寻求公平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里程碑意义。
尤其是人为压低资源要素价格,助长了低成本的投资扩张,成为加剧资源环境矛盾、产能过剩矛盾的体制根源。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市场决定性作用 。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次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问题在于,政府作用应当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个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加快自身的转型。尽管我国在新世纪之初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但这个市场体系带有行政主导资源要素价格的鲜明特征,是有结构性缺陷的。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需要推动和完善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立法,建立法治政府,并确保经济司法的有效性。问题在于,这个巨大内需潜力要转化为转型和增长的中长期优势,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市场化改革的实现程度。例如,由行政配置资源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不平等普遍存在,往往很难通过社会体制本身的改革来解决,更需要通过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建立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失序、失范问题,不仅在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没有理顺,更在于法治的不健全。
市场决定与政治体制改革。由此,才能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尽快形成放活文化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大环境。
第二,坚定市场化改革信念,通过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寻求公平可持续发展之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例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法治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由此倒逼法治改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市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在市场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开始凸显。改革实践表明,市场主体间如果没有公平竞争,价格就会扭曲,市场配置资源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总体上是坚定市场化改革道路,沿着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方向深化和发展。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市场取向改革历程之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在资源配置中更多运用计划手段还是市场手段,在认识上并未完全一致。尽管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曾经在市场主体尚未有效发育的条件下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弊多利少,非改不可。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 过去1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徘徊不前,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迟疑不决。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问题开始由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转向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
20世纪90年代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思想解放,为我国突破计划经济的藩篱,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大大加快了市场化改革进程,营造了国有企业改革、各类体制内精英"下海"经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市场决定与文化体制改革。
第三,由此牵动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改革的实际进程,走出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子。第一,终结过去20多年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牵动影响改革全局。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毫无疑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指经济生活领域的市场决定。
客观地看,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一直带有浓厚的政府主导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在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政府作用不到位,而非过度市场化。市场决定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市场机制的初步建立,促进了经济活力的迸发,赢得了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未来5~10年,我国发展最大的优势是13亿人的大市场,把这个最大的优势用足、用好,我国才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并走出一条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进入21世纪,我国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加入WTO为标志,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不仅在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市场价格,更重要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源要素价格。
然而,对即将到来的马年而言,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已经发生的思想观念与政策措施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有短期作用,更会对中长 期经济走向产生实质性影响。纵观世界经济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拒绝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拒绝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尽管过去10多年一再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始终难以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在资源配置中究竟是政府还是市场主导、是市场还是政府最终决定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近春节,多数人已把注意力转移到节庆上。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次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比如资源环境的问题、老百姓上学难、看病贵、养老无保障的问题、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问题,到底是市场化改革过度,还是政府转型不到位引起的,在相当一段时期难以形成真正共识,还引发了对市场化改革大方向上的质疑。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在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形成有为政府的体制框架。考虑到消费引致的投资需求,到2020年我国的内需总规模有可能接近百万亿元,由此成为未来10年保持7%左右增长的主要支撑。
玄德透露,同样的产品,但是有不同的店在售卖,这是一种可能。 [阅读]
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阅读]
在《报告》中,IDC定义了云原生的14项技术领域,其中蚂蚁集团SOFAStack共覆盖8项,分别是消息和流式/批处理、CI/CO、编排与调度、微服务框架、API网关、服务网络、观察分析、自动化和配置。 [阅读]
近日,海康威视正式推出双碳大脑,辅助相关部门宏观决策,有目的、有成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阅读]
在发力癌症早筛方面,更是内外兼修摸索出了筛-诊-疗的三字经。 [阅读]
未来,随着多元化布局的逐步深入,相信高通未来还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阅读]
就此次上海区域的特殊性来讲,以往主打即时配送、半小时达的生鲜电商,纷纷陷入了运力不足的困境,但也只有团购相对灵活的完成了商品配送,甚至利用社区闲散力量将商品和物资送到了居民手中。 [阅读]
声音的魅力在这里被极大展现。 [阅读]